王化农,1912年9月出生于来安县兴隆乡雄碾村。父家王甘生,原以开牛行驴行为业,母亲操持家务。1932年因本村闹土匪,全家即从兴隆乡雄碾队迁至半塔乡丁城村四面庄,终年租种地主袁世昌40亩地以维持生活。
王化农14岁时,父亲送他到县北门外蔡庄(现舜山乡和平村)舅舅钟健生家供养,并入私塾读书。其间,听到一些共产党为救国救民打富济贫的事情,从而逐渐懂得一些革命道理。18岁停学后,回乡跟随父亲种田。
王化农为人忠实,从不占别人便宜。生活困难的群众到他家借粮草,他总是给予帮助;邻居家农忙、盖屋请到他,他总是乐于帮助,从不计较报酬。19岁他与邵学兰结婚。
1939年5月,新四军五支队来到半塔,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路东(津浦铁路以东)游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宣传教育下,王化农出任保长。由于他工作积极,努力接受党的教育,思想进步很快,1940年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半塔乡副乡长。
王化农当副乡长期间,关心群众的疾苦,尽管他自己家生活很因难,但他常把自己家里的好草换给贫困户盖房子,而自己家却烧杂草烂草,有时因忙于工作,虽然天天就在家门口转,可他却顾不上回家看看。村里群众都说:“化农心好,整天忙人家,却忘了自己家?!?/p>
1940年底,组织上派王化农到江苏省宝阴县开展工作。1942年又派他到江苏省盺眙县黄花塘(时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中共华中党校学习。次年秋,王化农学习结東后,即任中共半塔区委书记兼区长。
王化农任职期间,工作非常出色。为使半塔一带60余名抽大烟的人戒烟,半塔想办一个戒烟所,但几次都没有办起来。1944年,王化农亲自动手办了个戒烟所。他首先把自己的父亲劝进戒烟所。其他抽大烟的人见此情景,也先后进了戒烟所。所里实行集体生活、集体劳动、集体上课,宣传讲解抽大烟的危害。经过两个月的戒烟生活,60余名烟民全部戒掉了大烟,颇受群众的称赞。
由于敌人的长期封锁,解放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王化农遂聘请当地一位老中医,办起一个保健堂大药房,用中草药配制中成药,治疗群众虐疾、天花、拉肚子等常见疾病,并且还规定,军属抗属一律免费看病、拿药。
部队征兵期间,王化农发现不少青年家属拖后腿,为了变阻力为助力,他腾出区委会大院和办公室,组织七、八十名妇女,办起了纺织训练班,并聘请张劲夫同志爱人胡晓凤担任指导员。他们在训练班里,一面教妇女纺纱、织布,一面宣传参军的重大意义,帮助她们提高思想觉悟。纺织训练班成了动员参军学习班。她们在家里纷纷做丈夫、父母、兄弟、亲戚的思想动员工作,结果,全区报名参军者达300多人,王化农得到上级和有关领导的表扬。部队出发后,王化农立即发动各乡、保、庄组织代耕队,帮助军属代耕代种,解除了参军人员的后顾之优和军属家庭的实际困难。
1944年10月,王化农再次被调到华中党校学习。次年10月,学习期满后,他被任命为中共来安县委副书记,对外是来安县联盟会主任(即工、农、青、妇组织)。1946年3月,中共华中局确定在半塔搞土改试点,王化农被任命为土改工作队负责人。
是年6月,土改刚进入宣传动员,发动群众与地主开展说理斗争阶段,国民党某部即向半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半塔地方武装力量遂撤至盱眙、来安之间的高塘、小公司、石界牌等山沟里隐蔽。与此同时,王化农和区长张明禄撤至谢家岗小圩子(现属盱眙县古城乡)一带活动。由于王化农拉肚子,又害眼疾,身体很弱,周围的敌人围剿紧迫,他们便迁至池家岗副区长査宏的亲戚家。8月,国民党开始全面清山,王化农和张明禄又转移到凤凰山下小北郢周文节家里。几天后,不料周文节叛变。一天晚上,国民党地方武装十几作到小北郢搜捕王化农和张明禄。他们俩见势不好,持枪反抗,终因子弹打尽,被众多敌人用石块等砸死在凤凰山后面的一个小山头上。王化农时年34岁。
王化农虽然牺牲了,但他不忘初心、对革命忠诚的精神,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将永远为人民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