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锡可
戴锡可(1918~1965),女,汉族,安徽省嘉山明光镇(现明光市)人,1918年出生于女山湖南岸的戴巷村。
自来桥镇位于现安徽省明光市东南部,20世纪40年代曾是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镇。这里交通不便,群山环抱,峰峦叠嶂。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抗日女英雄戴锡可就是在这里,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一个个生动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当时,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处于最困难时期,受到日、伪、顽、土匪、反动地主武装的四面夹击。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地方抗日民主武装也是刚刚建立,斗争环境十分复杂,摩擦不断,战斗连连。戴锡可先后被分配到自来桥、仇集、涧溪等地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顽工作。由于环境复杂,处境危险,她常常一天要转移好几处地方。
戴锡可口才很好,爱唱爱笑,待人和气,每到一处很快就能和那里的群众相处得很好。经常晚上点着一盏油灯和村里的老婆婆、小媳妇、大姑娘一边纳鞋底、做针线,一边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秋收时节,她一边帮助群众干农活,一边宣传抗日保家、减租减息和妇女解放的道理。她还常常冒着危险,深入“拉锯”地区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群众执行“三七分租,二五减息”政策,组织群众做好支前工作。
1941年,戴锡可担任自来桥区委书记时已有孕在身,但她仍坚持工作,带领区武装民兵与日伪顽展开斗争。当年秋,她临近待产期还带领区武装民兵劳武结合,保卫秋收。后被组织上送往涧溪东庄宋家分娩。由于环境复杂,戴锡可生下孩子后,被秘密安排住在宋家后院的芦棚中。秋天的太阳仍烘烤着大地,芦棚通风不好,中午棚内好似一个大蒸笼;晚上,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山里的蚊虫好似马蜂,叮得人无法入睡。戴锡可为使初生的孩子能够睡好,常常整夜地为孩子摇扇驱赶蚊虫。孩子生下第三天,县总队计划拔掉石坝东南的上、下陈和南郢一带伪保武装,并引诱石坝日伪军出来,然后打伏击。时任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兼县长的汪道涵路过涧溪,为妻子带来了两斤红糖。当在芦棚中看到又瘦又黑的妻子时,一贯刚强的汪道涵眼眶湿润了,他紧紧攥着妻子的手,半天没出声。戴锡可挣开被攥痛了的手,抱过熟睡的孩子说:“你看看孩子睡得多香。”汪道涵接过孩子,默默地点了点头。戴锡可又说:“孩子还没名字呢!”汪道涵看着孩子瘦小的脸自言自语地说:“抗战,这仗还有的打呀!赶走了日本鬼子,还有顽军,就算仗打完了,还要建设国家,革命,任重而道远??!”说着,他突然微笑着看着妻子说:“就叫致远吧!”
在孩子生下第28天时,一大早,戴锡可听人说日伪军又组织兵力计划对皖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为期一个月的“大扫荡”,皖东军民全面动员,要打一场漂亮的“反扫荡”战斗,她再也无法等待。戴锡可将孩子托付给村里的堡垒户,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反“扫荡”斗争中,她动员群众筹集军粮,组织妇女为抗日将士做军鞋,号召青年参加新四军,带领区队参加战斗。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自来桥一带群众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增强了。在给部队集中送粮时,广大群众用肩挑、背扛、驴马驮,送粮的队伍在武装民兵的护送下,一路高呼革命口号,一路高唱抗日歌曲,那情景前所未有,十分感人。许多村里出现母亲送儿当兵,年轻的妻子送新婚的丈夫当兵,并悄悄订下协议不立战功,不见家乡父老妻儿的感人场面。
戴锡可离开皖东抗日革命根据地后,因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再回去过,但那里的人民没有忘记她,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很多老人提到戴锡可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她是抗日女英雄。